1、亲密性(Proximity)
如果信息之间关联性越高,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应该越接近,也越像一个视觉单元;反之,它们的距离就应该越远,也越像多个视觉单元。亲密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性,让用户对页面结构和信息层次一目了然。
启示:
- 有关联的内容要放一起展示;
2、对齐(Alignment)
正如「格式塔学派」中的连续律(Law of Continuity)所描述的,人类的视觉系统往往倾向于将看到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,曲线继续成为曲线。在界面设计中,将元素进行对齐,既符合用户的认知特性,也能引导视觉流向,让用户更流畅地接收信息。
启示:
- 页面中的内容基本不能独立存在,总要跟页面某个元素对齐;
3、对比(Contrast)
对比是增加视觉效果最有效方法之一,同时也能在不同元素之间建立一种有组织的层次结构,让用户快速识别关键信息。
启示
- 突出的方法,不局限于强化重点项,也可以是弱化其他项;
- 如果要表达有区别,就大胆运用对比,不要让用户花心思去找那细微的差别;
- 大小对比、颜色明暗深浅对比;
- 不需要区分主次的场景:在一些需要用户慎重决策的场景中,系统应该保持中立,不能替用户或者诱导用户做出判断;
4、重复(Repetition)
相同的元素在整个界面中不断重复,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,也可以帮助用户识别出这些元素之间的关联性。
启示
- 重复可以降低用户学习成本,加深用户的认知;
- 重复元素可以是一条粗线、一种线框,某种相同的颜色、设计要素、设计风格,某种格式、空间关系等。
5、直截了当(Make it Direct)
需要在哪里输出,就是允许在哪里输入,就是直接操作的原理。
启示
- 不要为了编辑内容而打开另一个页面,应该直接在上下文中实现编辑;
- 文本框输入内容时也要支持修改或删除;
- 某些排序页面的拖拽交互;
6、简化交互(Keep it Lightweight)
根据费茨法则,如果用户鼠标移动距离越少,对象相对目标越大,那么用户越容易操作。
启示
- 通过运用上下文工具,使内容和操作融合,从而简化交互;
- 店铺专修等所见即所得;
- 系统可点击区域适当扩大,便于操作,特别是移动端;
- PC端不重要内容鼠标hover时显示;
7、足不出户(Stay on the Page)
能在这个页面解决的问题,就不要去其他页面解决,因为任何页面刷新和跳转都会引起变化盲视,导致用户心流被打断。
启示
- 可以使用覆盖层进行短时间的覆盖输入,提示等。也可以使用嵌入层,展示详细信息;
- PC端删除时二次确认小弹窗直接当前位置显示;
- 需要输入内容时,异常信息直接当前页面展示;
8、提供邀请(Provide Invitation)
邀请就是引导用户进入下一个交互层次的提醒和暗示,通常包括意符(eg:实时的提示信息)和可供性,以表明在下一个界面可以做什么。当可供性中可感知的部分(Perceived Affordance)表现为意符时,人机交互的过程往往更加自然、顺畅。
启示
- 交互之前给出的反馈,解决易发现性问题;
- PC端订单号鼠标hover提示复制;
- 移动端订单号后面直接显示复制按钮;
9、巧用过渡-使用变换(Use Transition)
人脑灰质(Gray Matter)会对动态的事物(eg:移动、形变、色变等)保持敏感。在界面中,适当的加入一些过渡效果,能让界面保持生动,同时也能增强用户和界面的沟通。
启示
- 交互期间为用户提供视觉反馈;
- 保持生动,增强页面的沟通,例如:出现异常的提示页;
10、即时反应(React Immediately)
交互之后立即给出反馈。就像牛顿第三定律所描述作用力和反作用一样,用户进行了操作或者内部数据发生了变化,系统就应该立即有一个对应的反馈,同时输入量级越大、重要性越高,那么反馈量级越大、重要性越高。
启示
- 交互后提供的反馈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