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要制定产品竞争策略?
- 进入已有市场:怎么抢夺地盘?
- 进入新市场:怎么保持地位?
通用竞争策略模型一:波特五力模型(分析企业/产品基本竞争状况)
- 潜在的新进入者
- 买方议价能力
- 潜在替代产品
- 供应方的议价能力
- 同业竞争
- 竞争能力强的提现(行业垄断、资源稀缺、客户众多、进入壁垒高、替代品缺失),例:石油、茅台、芯片
1、潜在的新进入者
- 初创+成长期公司威胁来自:
- 行业门槛
- 同业竞争
- 已入局者竞争
- 成熟期产品威胁来自:
- 传统企业转型
- 大公司进入
2、买方议价能力
- 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具有讨价还价力量:
-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,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,占了卖方销售量的
很大比例。例:toB大客户模式; - 卖方规模较小。例:芯片;
-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,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。例:毛巾、杯子;
3. 潜在替代产品
- 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,可能会生产新一代的产品(替代品),从而产生相互竞争的行为。替代品的竞争会以以下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:
- 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,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;
- 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,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、或者通过降低成本、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;
- 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强度,受产品买主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。
4、供应方的议价能力
- 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:
- 供方有比较稳固的市场地位,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扰的企业所控制。产品的买主很多,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;
- 供方的产品具有特色,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,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;
- 例子:独家版权:小说IP、
- 艺人资源:顶流明星、实力派
通用竞争策略模型二:SWOT模型(基于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态势分析)
- 横坐标:自身优势—-自身劣势
- 纵坐标:外部威胁—-外部机会
互联网竞争策略模型
- 分析到最细颗粒度,找到产品核心内核;
- 核心用户:按照用户类型清晰刻画(C/B端消费用户、C/B端生产用户、大客户、小客户等);
- 核心能力:提供给用户的核心价值是什么?(消费用户:看真实的达人攻略,指导自己该如何选择产品;生产用户: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人获得成就感、构建个人的影响力);
- 迁移成本:积累价值、用户价值、品类稀缺性;
- 商业价值:追求两个维度(1、多元化;2、高效率;);
- 商业模式的规模潜力=(愿意付费的用户规模*愿意付费的用户类型数)/产品投入成本规模;
互联网分析方法:商业画布
- CS客户细分:产品核心用户群体
- VP价值主张:产品为核心用户提供的价值、能解决用户的需求
- CH渠道通路:通过沟通、分销和销售渠道向客户传递价值主张
- CR客户关系:在每一个客户细分市场建立和维护客户关系
- RS收入来源:产品的盈利方式
- KR核心资源:资金、人才、技术、渠道
- KA关键业务:通过执行一些关键业务活动,远转商业模式
- KO重要合作:商业链路上的伙伴,如产品方和渠道方
- CS陈本结构:创造产品的投入资源、资金、人力等
商业模式画布的9大元素的使用,不是完全随便填写的,而是按一定顺序的:
- 首先要了解目标用户群(客户细分)
- 然后确定他们的需求(价值主张)
- 思考我们如何接触到用户(渠道通路)
- 制作怎样的业务(关键业务)
- 怎么使产品盈利(收入来源)
- 凭借什么筹码实现盈利(核心资源)
- 投入产出比是怎样的(成本结构)
- 能向你伸出援手的人(重要合作)
- 以及维护客户关系(客户关系)